2021-06-18 15:13:03 / 瀏覽次數:6396
策劃的核心工作是幫助企業制定策略,形成可執行方案。
而策略又是一個在廣告界營銷界被過度使用以致泛濫成災的詞匯。
產品策略、價格策略、渠道策略、推廣策略、營銷策略、品牌策略、市場策略、傳播策略、互動策略、媒介策略……
似乎一切都是策略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策略?在上述各策略之間又有什么根本區別?
這是一個即便做了很多年策劃,也未必能講得十分清楚的問題。
而要入策劃這行,厘清與策略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背后的理論邏輯,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。
竊以為這是做好策劃的基礎。
否則策略方案寫了無數個,連基礎的概念和邏輯都分不清楚,那就很難進一步提升了。
接下來為大家逐一分解。
什么是策略?
企業制定策略有著明確的商業意圖和戰略目標。
但企業在實現其目標的路上,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與障礙。
那么如何跨越障礙,實現目標?這就是策略要予以回答的啦。
一言以蔽之,策略就是解決問題。
詳細一點說,策略就是為企業實現商業目標提供問題解決方案。
看,策略其實就是這么簡單。
但越是簡單的道理,要理解透徹就越是復雜。
既然說策略是解決問題,那么到底怎么解決呢?
要解決問題,首先要發現問題。
知道問題出在哪里,其實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。
譬如你是一間快消品公司的市場總監,你發現公司產品售價太貴,在市場上乏人問津。
——問題出現了。
一個企業在市場上遇到的問題千千萬萬,不同企業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。但歸根到底,問題只存在于三個層面,要么是產品問題,要么是用戶問題,要么是競爭問題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
因為這三者是是市場上參與商業行為的三大主體。
在市場上,只存在這三種角色——我們自身(核心是產品)、我們的用戶、我們的競爭對手,我們的一切商業行為,一切問題的答案,都要從這三個層面出發。
產品層面——產品差異化特征是否突出,價值-價格比能否超出用戶預期,品質是否值得信賴,這是企業面臨的最基本問題。
用戶層面——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識別度是否足夠,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如何,用戶與品牌之間的關系如何,用戶與品牌共享怎樣的情感與價值觀念。
競爭層面——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,潛在競爭對手又是誰,與對手相比我們具備怎樣的競爭優勢,如何保證我們的可持續競爭力。
營銷策略——解決競爭力問題。
營銷策略主要面向競爭層面,以實現自身的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,核心是幫助企業創造競爭優勢。
很多人說營銷,會把營銷分成營和銷兩個層面。營做好了,銷自然就上去了。
那么什么是營呢?營就是為企業營造競爭力。
只有營造好了競爭力,銷才可以銷得好,銷得長久。
如果企業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,那么再好的銷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在《什么是營銷?》一文中,我也談過:
能否創造競爭優勢,是企業生存的第一前提。
競爭,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所有生物來到地球上必須面臨的第一件事。
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所有物種,都是因為在某個層面上具備了競爭優勢,否則就會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。
所以營銷策略的核心就是解決競爭力問題,來實現營銷4P組合的優化配置。
產品策略——設計什么樣的產品或產品線組合,以形成差異化價值。
價格策略——如何形成價格壁壘,設計有競爭力的價格體系。
渠道策略——傳統商業非常強調渠道為王,其實就是如何搶占接觸消費者的place資源。比如微信跳轉不了淘寶店鋪,這就是渠道資源壟斷。
推廣策略——如何進行廣告傳播,如何公關,如何促銷,以搶占消費者的腦袋和錢袋。
可以看出,所謂產品策略、價格策略、渠道策略、推廣策略,都從屬于營銷策略,以解決企業競爭力問題。
但是我們要知道,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,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會永存。
市場狀況會發生變化,市場上總有新的對手出現,新的對手崛起。
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趨勢也在不斷改變,今天消費者喜歡你的東西,不代表他們明天還會喜歡。
而當競爭對手和用戶需求發生變化,企業很可能會逐漸喪失競爭優勢,比如曾經如日中天的諾基亞、柯達等。
所以企業的營銷策略,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。根據市場狀況,不斷進行調整,不斷重新審視自己的4P,以持續保持競爭力。
而市場策略不過是營銷策略的一個變種,市場的任何變化,最終會反饋到4P的再造中去。
負責制定營銷策略的主體,為企業內部的市場部。
它是企業最為關鍵的部門之一。
一方面要為銷售部提供武器,包括價格設計、銷售政策、渠道方案、推廣內容及物料。
另一方面要為產品與研發部門指明方向,及時追蹤市場需求變化,根據市場反饋了解消費者想要什么樣的產品,指導后續產品開發。
品牌策略——解決影響力問題。
品牌策略主要面向用戶層面,以打造產品在用戶心目中的影響力為核心,從而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。
企業打造品牌,其作用有三:
增強識別、創造溢價、信用背書。
增強識別,是為了幫助企業實現區隔,讓消費者一眼認出自己、記住自己,從而在購買時第一時間想起自己。比如看到金黃色的M,你就知道這是麥當勞。看到紅色飄帶字體,這就是可口可樂,它跟百事是截然不同的。
創造溢價,是為了在物理價值、功能價值以外,幫助企業創造感性價值、精神價值,讓消費者覺得買這個品牌更“值”。比如一模一樣的兩瓶礦泉水,其中一瓶貼上依云的標簽,就可以多賣幾塊錢,這就是品牌的光環效應和溢價能力。
信用背書,是為了降低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時的決策風險。當我們面對陌生的商品時,總會心存疑慮,不敢輕易嘗試。而品牌的作用就是提供信用背書,增強用戶的消費信心和品質信心。
“這是大品牌,品質沒問題,不用擔心買錯。”
“這是人人都在用、人人都喜歡的品牌,所以你用也沒有問題。”
品牌的這三大功用,無一不是在消費者心智層面起作用。
所以打造品牌的意義就是在用戶心智施加影響力,創造影響力就是品牌策略的核心。
要影響消費決策,品牌策略有這么幾大板塊要做——
品牌定位
品牌要在用戶心智之中占據一個位置,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,競爭對手太多,所以我們要讓消費者用一個詞、一句話就記住我們是誰,這是為了增強品牌識別。
海飛絲定位去屑,清揚就只好定位男士去屑。
天貓定位電商第一平臺、商品應有盡有(比如,淘寶的廣告語“萬能的淘寶”,天貓的“上天貓,就購了”就是這個意思)。
那么,為了區別于天貓,京東就定位于真、快,是正品,發貨快。所以京東的所有商業行為都應該強化這個定位。
定位就是定位,就是在用戶心智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,賦予品牌一個識別標簽。
至于什么市場定位、人群定位、產品定位,都是在亂用概念,是沒有搞清楚定位的意思,結果給很多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混淆。
其實市場定位、人群定位、產品定位,這三者所謂的“定位”,是與“定義”發生了亂用。
市場定位,其實是市場定義,是界定品牌要進入的市場邊界。比如某沙拉品牌的市場定義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中產階級,這就是對該品牌細分市場的一個界定。
人群定位,其實是人群定義,是確認品牌所針對的目標人群。比如某手機品牌的目標人群定義為年輕人,某枸杞的目標人群定義為中年人。
產品定位,其實是產品定義,是明確產品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屬性。比如別克威朗,品牌名下面有一行字:新生代運動轎車,這就是威朗的產品定義。別克君越:中大型高檔轎車,這就是君越的產品定義。
只不過,我們平時講順了口,定義、定位傻傻分不清楚,結果導致定位概念泛化,最后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定位。
品牌核心價值
品牌向消費者提供什么價值,它包括三個層次,功能價值、情感價值、精神價值。這是為了創造品牌溢價。
比如你買了一雙耐克鞋,除了得到了專業運動裝備的功能價值,你還得到了just do it的強大運動精神加持,這就是耐克品牌的精神價值。
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,產品之間越來越同質化,在功能層面沒有區別,這時品牌就應該發掘自身的情感價值與精神價值以實現價值區隔。
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是糖水,但喝可口,你得到的是爽,是幸福。喝百事,你得到的是年輕與渴望。
品牌形象和個性
當消費者提到品牌時,會聯想到什么。什么樣的人會使用這個品牌?是年輕人?是中產階級?還是成功人士和富豪階層?
比如隨著消費升級,天貓覺得過去的包羅萬象、應有盡力的價值顯得很屌絲,很普羅大眾,于是現在開始強調理想生活上天貓,培養中產階級的感覺。
個性則是將品牌擬人化,如果品牌是一個人,他該擁有怎樣的性格特征。是張揚還是內斂?是喜歡交際還是喜歡獨處?
品牌關系
品牌與用戶建立什么樣的關系,品牌在用戶生活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和身份,是一個懂你的朋友?還是一個關懷備至的家人?是人生的導師?還是夢幻的情人?
比如小米,就強調不要視用戶為上帝,而要與用戶交朋友。早年的為發燒而生、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,等各種營銷行為,塑造的就是這樣一個朋友角色,它是你身邊的平民英雄。
品牌定位,決定品牌的識別度。
品牌核心價值,決定品牌的認知度。
品牌形象和個性,決定品牌的聯想度。
品牌關系,決定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。
它們共同組成品牌資產,是品牌建設的關鍵內容。
負責制定品牌策略的主體,為企業內部的品牌部。
但很多企業將這一職能交由市場部兼任,或者委托給品牌代理公司負責。
這是對品牌策略的不夠重視,
又或者企業雖然設置了品牌部,主要工作卻只是負責廣告和媒介投放。
這則是對品牌策略的矮化,將品牌策略等同于傳播策略。
其實營銷策略和品牌策略同為企業的頂層設計,并非只是執行層面的東西。
只不過二者面向不同的層面,營銷是對企業內部資源的管理,以創造競爭力。品牌是對消費者心智的管理,以創造影響力。
二者共同為企業賦能,幫助企業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。
傳播載體的關注度
互聯網日趨發達的今天,信息傳播平臺越來越多。
做傳播時就必須考量選擇哪個平臺能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流量。
是拍TVC投放傳統的電視臺,還是投放視頻網站?
是制作平面投傳統的戶外,還是投APP開機大圖,DSP?
是微信公眾號、朋友圈,還是微博、知乎、今日頭條?
是請網紅玩直播,還是短視頻抖音、快手?
而且選擇平臺也不只是看平臺自身的流量和關注度,還要看平臺的調性和人群結構與品牌的調性和人群是否一致(當然存在沖突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話題點)。
以上就是關于策略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。
THE END.